帕金森病作为老年人健康的“沉默杀手”,其特有震颤、僵硬、运动迟缓等疾病症状,而这些早期疾病的症状却常常被人们忽略。在近日举行的第17个“世界帕金森病日”上,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王丽娟教授向记者表示,帕金森病患者误诊情况普遍存在,颈椎病、腰椎病、脑血栓、痴呆等五花八门的疾病是常被误认的对象。研究显示,近半数患者需要超过一年的时间才能获得确诊。
做完颈椎手术才发现祸根在别处
王丽娟谈到她刚遇到的一位70岁老年患者,这位老人一年前出现头晕、颈部疼痛,自感是颈椎病,后到家附近医院骨科进行颈椎磁共振检查,果然发现颈椎间盘突,着急之余做了颈椎手术,但术后颈椎痛症状非但没有缓解还更加明显严重,同时出现了手抖失眠、紧张等症状。最后经熟人介绍到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进行系统检查后发现,老人确诊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,之前的颈椎手术影响了老人血液循环,不但加重了颈椎不适,也加重了患者的帕金森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。
王丽娟解释,帕金森患者会有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症状,该症候如出现在腰、颈椎、手等,就会引发该部位的疼痛,表面上是腰、颈椎等部位的问题,实际祸根是帕金森病。还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老人在颈椎痛的同时还有震颤、僵硬、行动困难表现,但没得到患者及非专科医生的重视。
吃药为主手术磁疗为辅
目前对帕金森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应采取综合治疗,包括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、康复治疗、心理治疗及护理等,重复经颅磁刺激成为治疗帕金森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。
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丽敏介绍,药物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,而手术治疗、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等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。重复经颅磁刺激,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和研究工具。王丽敏表示,若出现非运动性症状,要调整药物,有时还要增加精神类药,还可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术,控制非运动症状。不过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,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,更无法治愈。
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,强调个体化特点,王丽敏强调,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,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、就业状况、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。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,药物治疗时特别使用左旋多巴不能突然停药,以免发生左旋多巴撤药恶性综合征。
-链接
识别帕金森病早期特点
1.“颤抖”:在发病早期,颤抖往往是手指或脚的抖动,以拇指、食指及及脚趾常见,表现为手指像在“搓丸子”或“数钞票”一样的运动,当变换一下姿势或患者刻意控制时消失。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,睡眠中可完全消失,患者没有疼痛及不适,疾病早期,患者往往本人不知道,而是家属或熟悉的朋友发现才注意的。当然,并不是发现手抖、身体抖动的都一定是帕金森病。
2.“僵硬”: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,变得很僵硬。初期感到某一侧肢体运动不灵活,有僵硬感,并逐渐加重,出现运动迟缓。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,有一些人“脖子”转动不灵活,走路拖步,手系扣子,解鞋带等困难,甚至腿硬的难以抬起,粘在地上,很多人被误诊为“颈椎病”、“脑血栓”,甚至不断有由于误诊而做手术的患者,而结局只能是“越来越重,越治越糊涂”。
3.“动作缓慢”:在早期,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做精细的动作,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,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。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。面部肌肉运动减少,病人很少眨眼睛,双眼转动也减少,表情呆板,医学上称为“面具脸”。行走时起步困难,一旦开步,身体前倾,重心前移,步伐小而越走越快,不能及时停步。转身困难,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。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,导致大量流涎。言语减少,语音也低沉、单调。严重时可导致进食饮水呛咳。病情晚期,病人坐下后不能自行站立,卧床后不能自行翻身,日常生活不能自理。
4.帕金森“非运动症状”:近来,人们对帕金森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清楚,除了“动不了”,还会伴发多种的“非运动症状”,如:失眠、紧张、担心、焦虑、头晕,便秘等。这些症状经常使患者“不能动”,甚至“不愿动”,“不愿讲”,让患者“身心疲惫,痛苦不堪”。记者李劼通讯员郝黎张丹娜